---儒白斋主冯家玉侧记 易明胜
1962年的一天,在淮河岸边作业的姓冯中年汉子用清澈的淮水洗去他一天的劳累,忽然他两眼一亮,目光被淮水波浪冲洗的一块石头吸引住了。这块石头呈乳白玉色,椭圆光滑,中间被浪花洗刷成一个不规则凹槽,拿在手中恰巧合适,这是一个天然砚台。中年汉子心喜地带回家中,进了家门,一件让他更加心喜的事在等待着他,他的妻子给他添了个儿子。望着哇哇直叫,面如牡丹花颜色的婴儿,这位中年汉子高兴地给他起了个名字:家玉。
冯家玉在淮河岸边城市-----蚌埠一天天成长着,孩童时的他常常缠着母亲到淮河堤坝上去玩耍,他喜欢听淮河里欢快的浪花在歌唱,看堤坝上青青的花草树木在生长。堤坝边上掰根柳枝在松软的沙地上胡乱涂鸦,画个方形他说那是鱼船风帆,画个圆形他说那是牡丹花瓣,到了太阳落山往往忘了回家。上学时的他独独爱看连环画,课堂上老师注意他在专注地不断的写画,走到身旁看见他正在偷偷画一幅连环画,抽去他手中铅笔,他才发现严厉的老师站在面前。家访时老师告诉他父母:这孩子聪明,就是上课时分心,爱画画。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呵责,没有改变他对画画的痴迷。那时家里贫穷,买不起颜料和纸张,他自己能想到穷办法,用锅灰放在父亲拾回天然砚台里充当碳粉,到在造纸厂工作的邻居去找画纸。
17岁那年,命运将梦想当画家的冯家玉带到军营。离家那天,母亲把院内里一把土和淮河里装的一瓶水交给他,让他远离故乡水土不服时,将土和水倒进部队井里。冯家玉把母亲的爱打进背包里,到部队后并没有水土不服,很快地融入热火朝天军营生活,他的画画才能也很快在人才济济的士兵中显露出来。从此,板报前常常出现一个英俊的身影,获奖名单里经常有冯家玉的名字。
铁打营盘流水兵,冯家玉退伍分配到蚌埠市淮河水利委员会,回到了魂回梦绕的家乡。经过几年军营生活的锤炼,冯家玉无论在思想上还是画技上都得到一个飞跃。他热爱生活,工作之余就痴迷入画,他往往觉得时间不够用,深入生活去写生,拜访书画前辈虚心请教,博览群书沉淀自我,他要把一身才华回报给养育自己的淮河人民。
冯家玉画笔下的牡丹雍容华贵,艳而不俗,充满时代感,令人耳目一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93年,他的中国画《牡丹》在全国“明星杯”中国书画大赛中被评为铜奖,作品赴台湾展出,被高雄市英雄馆收藏。近来来,其工笔画———《富贵吉祥图》中的牡丹花绿叶摇曳,红花蔓枝,千般风情,富有灵性,仿佛是一群淮河儿女在媚、在笑、在舞。整体画面取形于河南洛阳牡丹,而精气神却表现出独特的淮河文化相濡以沫厚重古远的风景,那何尝不是淮河儿女在和谐社会中盼望富贵吉祥的生活写照。
“啊牡丹,有人说你富贵,哪曾想你历经贫寒……”,冯家玉的爱心不但表现在画卷中,更体现在对社会的关爱中。1993年,他在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得知一位身患白血病年轻学生无力支付昂贵医药费时,义卖了一幅国画《牡丹之歌》,捐款3000元。
艺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来源生活才有时代气息。冯家玉正在凭借淮河这片热土和文化的馈赠,像他父亲捡拾到的那块璞玉一样,雕琢一幅幅蕴含天地精华和灵气的画卷,他那特有的灵性和悟性定能饱蘸淮水绘画出更加形神兼备的牡丹花。
|